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8 > 2018全国"两会"专题 > 代表委员声音

停车难、二孩配套等成广东代表团代表热议话题

来源:广东省广播电视局 发布时间:2018-03-03 11:10:53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3月2日下午,部分在粤全国人大代表乘飞机抵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一届在粤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有超过七成是新当选的代表。从广州白云机场的候机厅开始,他们就被记者团团围住。一路上,他们说起自己关注的话题,如全面“二孩”配套、教育问题、乡村振兴、停车难等,都关乎着群众的民生福祉。他们将围绕这些热点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全面“二孩”建议全国统一产假标准

“全面‘二孩’,完善政策配套是关键。”全国人大代表、韶关市工商联主席张红伟调研发现,目前各地的妇女休产假标准不同,基本假期128天至188天不等,男方陪护假7天至一个月不等。哺乳假目前规定,生育第一个子女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哺乳假6个月;符合计生政策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哺乳假3个月。

张红伟建议统一各地一、二胎假期规定,实施产假不低于180天,陪护假不低于30天,哺乳假不低于6个月的政策。同时,应该发展单位育儿托管、哺乳室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女职工产假后安心工作提供帮助,形成支持生育的氛围环境。同时,在全国大力新建幼托中心,取消户籍入学限制,把0—3岁入托率提高到50%并将幼儿教育列入义务教育。

特殊教育让更多残障儿读公办学校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河源市总商会副会长、广东德爱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国乐连续8年关注残障儿童的福利待遇和权益保障问题。他认为,只有在公办学校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生活,才能更快让这些孩子提高学习生存能力,更好融入社会,特别是对于患自闭症的孩子,效果更明显。他希望能推动更多的残障儿童到公办学校就读。

“虽然许多残障少年在接受特殊学校教育后,经过专家评估具备入读普通公办学校的能力,但实际上只有少部分人去就读。”缪国乐分析,这些学校最大的困难还是缺乏专业师资和老师缺乏特教培训。建议在公办小学、初中配备更多具有辅导残障儿童特殊技能的专业老师。有关部门等应制定确保残障儿童就近入学的便利程序,加强适龄残障儿童,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适龄残障儿童登记及摸底工作。

“我来自农村,要积极为农民发声。”全国人大代表,潮州市饶平县海山镇东港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副主任沈禧娜这次带来的建议均紧扣农村、农民、农业等关键词,尤其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她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农民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但目前农村的幼儿教学水平仍很薄弱,希望有更多正规的、软硬件均较完善的幼儿园进入农村,满足农民幼儿教育的需求。

停车难共享车位盘活停车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主任肖胜方关注“停车难”问题。他说,当前车辆保有量在迅猛增长,由此带来的“停车难、乱停车”现象突出,车位短缺和管理问题亟待解决。依据物权法规定,规划车位的产权归属可由双方自由约定。而实践中,建设单位通常会在购房合同中约定车位归其所有,并采取“只售不租”的策略引导业主购买车位。但属个人所有的车位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对住宅业主而言,白天上班后车位便会空置;而对写字楼或商铺车位业主来说,白天下班后车位便会空置。”肖胜方认为,城市竞争力往往是体现在资源利用效率上,要盘活更多空置车位,让车位“流动”“共享”起来。他建议修改物权法中规划车位相关规定,限定规划车位只租不售,提高车位利用率,真正解决市民“停车难”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也关注车位问题,建议为残疾人提供专门停车位。他说,关心和呵护残疾人是一个城市文明和进步的体现,要不断推进无障碍建设和交通管理。目前《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车设置规范》等法律法规政策,已明确规定为残疾人提供专门停车位。但在社会实践中,残疾人专用停车位的设置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

朱列玉建议出台相应规定普及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在公共场所设置一定数量的车位,老建筑应在两年内规划完成,新开发建设的建筑应与规划同时报批。对该配未配无障碍停车设施的新建筑或改扩建建筑,不予验收通过,保证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建设落到实处。同时,还应有配套的处罚措施保障残疾人专用停车位不被随便占用。

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解决农村就业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汕尾市政协副主席李秉记今年关注乡村振兴战略。此前他深入不少农村实地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因为农村产业不旺,劳动力只好外出到城里谋生。

“解决农村就业,关键是要农村产业化。”李秉记建议,大力发展农村产业,选择一些农产品原材料充足、富有特色的县级以下中心镇,如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沿海地区的中心乡镇先试先行,统筹规划一批涉农产业加工集聚区,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业带头人进涉农产业集聚区,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食品、农产品加工、手工业等农业特色产业。(全媒体特派记者 曹斯 辛均庆 吴哲 骆骁骅 黄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