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初播,质感已显,影像交织间,延展故事层次,调和群像色调,形成都市风、年代感交融的艺术表达。
作者:宵夜
被观众期待已久的《繁花》终于开播了。
自立项起,剧版《繁花》便备受关注。该剧改编自金宇澄获得“五个一工程”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王家卫监制导演,胡歌、马伊琍、唐嫣、辛芷蕾领衔主演。该剧由中央电视台、腾讯视频、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繁花里出品,泽东电影承制。
一众因素,都调动起了观众的高期待值。
12月27日,电视剧《繁花》一揭面纱,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腾讯视频全网独播。2024年1月2日起,东方卫视和江苏卫视上星播出。
夜上海、黄河路,华灯初上,大都市的“繁花”氛围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宝总”突然遇险,形形色色与之相关的人物一一登场;随着身世成谜的李李的到来,黄河路上又掀起暗流涌动,引人入胜的剧情走向让人浸入其中。通过视觉效果的渲染,对人物寥寥数笔却精妙的勾勒,一卷大时代下的众生命运画卷正徐图展开。
用艺术表达延展“繁花”故事
从首播几集来看,上海流光溢彩的“繁花”氛围下,抽帧、特写、倒影反射等手法的运用不断加分,让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风情,成为《繁花》故事紧密贴合的一部分。电影般的质感,让剧版《繁花》接住了观众的第一个高期待。
叙事层面,剧情快速推进、衔接紧密,虽只播出几集,已然高潮迭起。隔街对望,右手边,初来乍到的李李为打响“至真园”招牌,长袖善舞;左手边,面对即将被抢走的生意,在黄河路上名号响亮的宝总见招拆招。
节奏快但叙事得稳,线索多但纹络要清。《繁花》长于对悬念感的塑造,以此牵引观众。
宝总遇险后,在警察对爷叔、玲子、汪小姐、陶陶、蔡司令的问询下,阿宝如何在充满机遇的时代里成为宝总的过程,“思维导图”般清晰起来。速写般的勾勒对应着主角的成长缩影,为接下来高低起伏的剧情做足铺垫。
期间,商战戏码环环相扣,最是吸睛。范总对魏总欲言又止的有所保留,汪小姐左右逢源式的探听,宝总略带神秘地请来高人……层层推进但又不全说透,使得这场商战最后“落幕”时叫人恍然大悟,并感酣畅淋漓。
高密度剧情与想象空间的留白,调和着剧集的舒适度,留下悠长余韵。
原著IP极擅长留白的运用,字里行间通常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电视剧《繁花》在这些引人遐思的空隙中做文章,利用影像的艺术特点去延展故事、丰满故事,找到更多潜在线索的可能。
这些延展让电视剧《繁花》在原著的人文体察间,不仅传递出一种感染力,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表达。如同导演王家卫在幕后特集中表示,“电视剧《繁花》是‘繁花’故事蛋糕中的一块”。
剧集落笔,是年代感十足的“弄潮儿”
黄河路上的灯火辉煌,外滩前的熙来攘往,朱家角弄堂里的一碗馄饨烟飘出的烟火气息……
地域特色,是打开《繁花》的密码,方言使用,成为剧集的点睛之笔。创作团队推出沪语、普通话两种版本,其中普通话版本也偏向沪普口音,两版各有韵味,“铜钿”“赤裤兄弟”等俚语融入对白中,让人感受到生动的沪上生活图景。
一座城、一群人的奋斗,是剧集内核。而剧中刻画的人与事,不仅是属于上海的往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20世纪9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到处充满着机遇与希望。而上海,又是这时代大潮的浪尖所在。
从表层看,《繁花》讲述着饮食男女,而一家家饭店、一张张餐桌背后,连接着不同人物的生意经,以及随时代大潮应运而生的新鲜事物。
首集,在主角旁白中,交代了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大背景;继而,国家发行了新中国第一支股票;数年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的股票认购证,让阿宝攫取了第一桶金。第四集,随着百姓生活品质的提升,法国产的火烧丝光棉点燃了大家对名牌的追求,而宝总的一场商战,就围绕火烧丝光棉进行。
争夺上海这一商界弄潮之地,成为剧集商战故事的基本逻辑。而在这些故事中,一群平凡青年成长为商界精英的奋斗史,支撑起精彩的群像戏。
紧立潮头、时而霸气时而儒雅的阿宝,运筹帷幄的爷叔,有阴暗一面的蔡司令等角色生动立体,尤其是女性群像着实出彩。玲子、汪小姐、李李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风情,每一个人都演绎着独有的女性魅力,举手投足,拿捏到位,还原属于20世纪90年代的人物质感。
原著作者金宇澄曾释义书名,“繁花就像星星点点生命力特强的一朵朵小花,好比树上闪烁小灯,这个亮起那个暗下”,这恰与剧集中展现的沪上弄潮儿女在奋斗时的姿态与精神面貌不谋而合。电视剧《繁花》透过影像艺术的特点延展着原有故事,并不断带出鲜明的人物,时代精神、城市文化、人物使命三者的“影像交织”,接住了原作的纵横捭阖,也接住了观众对《繁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