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动态信息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核心与关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发布时间:2023-03-17 09:53:07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郭全中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核心是平衡好发展和监管之间的关系,实现规范监管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具体到整体方案选择,价值目标是“常态化、发展、创新”;基本原则为“明确底线、鼓励创新、动态调适”;主要思路为“协同共生、迭代创新、快速演进”;构成要素中需要更加突出互联网平台治理的地位。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这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精神的进一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努力,我国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离相对成熟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还有不少距离,亟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形成网络文明生态的关键,是推动互联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牛鼻子工程,更是推动网络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核心与整体方案选择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仍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发展和监管之间尚不够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监管轻发展的情况;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协同性仍不够,尤其是部门间统筹协调机制不够通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策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网络生态乱象屡禁不绝,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复杂,各类社会风险向网络空间传导趋势明显;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加快迭代,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迭代速度相对滞后等。要解决如上问题,就需要在平衡好发展和监管的基础上构建起系统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核心是平衡好发展和监管之间的关系,实现规范监管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具体到整体方案选择,价值目标是“常态化、发展、创新”;基本原则为“明确底线、鼓励创新、动态调适”;主要思路为“协同共生、迭代创新、快速演进”;构成要素中需要更加突出互联网平台治理的地位,即领导管理和社会多元协同为要,内容治理为本,法治治理为保障,技术治理体系为基础,网络平台为抓手;具体策略包括推动网络治理由事后管理向过程治理转变、多头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治理等。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应抓住四大关键

  系统性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只有抓住关键,才能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这些关键点包括:

  一是优化党委领导管理体系与增强多元协同治理能力为要。针对网络综合治理的主体多元化特征,进一步明确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与社会协同治理之间的责权关系,形成以党委为中心,政府部门统筹协调执行,企业、社会组织、网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一中心多主体”综合治理格局。

  二是创新内容治理体系与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研究。在正能量传播的内容、机制创新方面,从传播范式创新、传播队伍打造、传播阵地构筑、融合传播创新、评审奖励机制等方面,强化正能量传播、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明确负面内容管控的限度和信息自由不容侵犯的领域,并通过专项行动、备案准入、负面清单、政企发包等管控机制,明确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网民等不同主体在负面内容管控中的职责。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主流媒体自主可控平台的打造既能为正能量传播和内容管控提供自主可控平台,也可以提供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高质量内容。

  三是完善网络法治体系与构建良好网络文明生态研究。网络法治体系建设要以现实问题及预防未知风险为导向,坚持安全保障与发展并重,由点及面,由“被动性与跟进式”到主动、系统谋划,由行政法规体系建设到基本法律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完备的网络法治体系,健全高效的网络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四是创新技术支撑体系与提升现代化治理效能研究。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引领,以智能传感技术、卫星互联网、边缘计算、隐私计算、虚拟现实与交互等新兴技术为支撑,以法治化、智能化、协同化、生态化为目标,以数据化、云化、智能化为方向,提出涵盖智慧媒体、智慧城市、智慧乡村等智慧平台,实现人流、技术流、管理流、数据流、物流、资金流“六流合一”的网络综合治理技术支撑体系的设计方案。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发展已进入平台化发展与生态化运营阶段,对互联网平台这一核心枢纽的治理,已成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重点与难点,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必须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完善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江苏紫金传媒智库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