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动态信息

影视创作助推非物质文化薪火相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发布时间:2022-07-21 10:14:12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樊树林

  7月10日,“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在国家图书馆落幕。这次展映的115部纪录片均为2015年以来,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验收完成的8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项目优秀成果。(7月14日《光明日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文化之根和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特质、民族性格的体现,是提升我们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根基所依。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各地围绕目标导向和问题意识,立足非遗的传承、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植和培育,创新非遗传播方式,使之前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走进了大众视线,实现了非遗文化与时代的“美好遇见”,让更多人在对非遗的关注中捕捉到了丝丝缕缕的乡愁味道,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非遗才更能彰显更大价值;只有与生活真情拥抱,非遗才会开枝散叶,散发时代的芬芳。此次线上展映的纪录片就是通过传承人非遗实践、传承教学和口述采访等影音内容,立体展示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技艺传承历程。这些影像不仅是国家重要的文献资料,而且通过展映方式为社会公众了解非遗拓宽了通道,强化了全社会对非遗传承人的印象记忆,让更多的人钟爱非遗,实现非遗传承、发展的“双向奔赴”。

  除了纪录片,短视频也是非遗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据报告,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已超过1.4亿,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抖音涵盖率达97.94%,其中濒危非遗项目在抖音被点赞超1亿次。通过短视频平台,让濒危非遗项目被更多人看得见、感受得到,助推了非物质文化的薪火相传。

  非遗寄寓着历史文明传承中积淀形成的丰富思想内涵,是一整套独特文化传统和民族价值体系。把更多传承人的“技”和“忆”留住,让非遗赓续上下五千年文明,让每一个非遗项目文化在新时代中重新展露芳华,并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给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搬梯子、搭台子、铺路子,更需要媒体在传播中给非遗注入时代新的内涵,促进传统因子和时尚文化的融会贯通,其中,影视创作无疑是多种传播形式中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