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国家电影局近日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其中的诸多看点,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对此,本报《广电周刊》邀请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撰文,详细解读《规划》内容。(详见05版)
文章认为,《规划》的提出,正值百年中国电影经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其核心在于,一方面要保持中国电影20年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要完成从量化扩大到质化提升的转变。《规划》中虽然对中国电影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一些量化的数据,例如每年要重点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2025年银幕总数超过10万块等,但是这些数量并不惊人。相反,《规划》中提到的“十四五”期间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6个重要目标:电影创作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以国产影片为主导的电影市场规模全球领先、电影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等更加令人关注,这些“定性”评价无法用数字来衡量,表明《规划》更看重的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质量,而不单单是发展速度、数量规模。
文章还提到,《规划》中分别从10个方面,列出了25个专项的计划、工程来助力规划完成,并且这些专项的提出,更关心的问题不仅是做,关键是如何做和如何做得更好。电影院线制的改革、电影工业体系的建设、电影行业管理改革、贯彻落实电影产业促进法等行业焦点及敏感问题,《规划》也没有回避,体现了对电影行业发展阶段深层问题的深刻认知。(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