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CCBN2019超高清电视发展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电视所副所长郭晓强主持。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副司长孙苏川在致辞中向大家介绍了我国超高清电视的发展情况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有关文件的要求。
孙苏川说,相对于国外,我国4K超高清电视还未形成完整的、端到端的产业链和生态链。去年,总局已经批准中央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开办4K试营频道,在全国范围内先试先行。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广播电视机构尚未找到4K、超高清内容的盈利模式,欠缺资金,没有能力开播频道。但4K超高清制播却是拉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引擎。在推动初期,需要政府的统筹协调、政策支持,需要整个产业链通力合作,创造协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为了更好地引领超高清电视发展,日前,工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编制了《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超高清电视产业总体规模有望超过4万亿。超高清视频用户达到2亿,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成。孙苏川说,《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发布,对广播电视行业将带来深远的影响。现在,5G网络已经接近商用,因此,5G+4K有望带来广播电视节目制播、传输接收。希望我国超高清电视在技术政策、节目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的主导下,基于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构建可持续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智慧广电网络、智能电视终端一体化同步建设,积极稳妥发展。
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小锐以《拥抱变革,跨境竞合,以技术驱动超高清电视的发展》为题,向大家介绍了打造4K电视工作的“广东经验”。
提起广东卫视为什么要率先提出开展4K超高清电视试验?陈小锐表示原因有三:一是当时国外4K电视已经蓬勃发展,而且日趋成熟,但是在我们国家尚未形成完整的端到端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其感受到开展这项工作的必要性、迫切性;二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大力推动,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力支持,形成了这一块政策的洼地;三是推动4K发展是媒体深度融合的着力点以及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通过近几年发展,广东卫视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效,一是开展探索超高清频道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二是在技术应用方面,推动4K超高清电视产业标准的应用;三是推进4K电视发展时推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协同发展,这不仅仅是电视台开一个频道,或者制作一些4K的内容。
陈小锐介绍了广东省未来3年的重点工作:一是在2022年前,广东省新增开办不少于3个4K频道;二是大幅度提升超高清节目制作能力,包括形成2万小时的储备和5000小时的完全符合技术参数的节目;三是将会到2022年发展2000万户的4K用户,广东省全省80%以上的家庭将能够收看到4K电视节目;四是传输网络将提供不少于5套的超高清传输内容,以及形成不少于20套的传输服务能力。
特艺集团高级副总裁Kirk Barker作了题为《向家庭消费者传递艺术创作意图》的演讲,同与会者分享了最佳呈现艺术创作意图的HDR技术。
中央电视台技术管理中心工程管理部主任梅剑平介绍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4K超高清方面的实践,以及对超高清下一步的发展考虑。
介绍中了解到,在超高清方面,总台做了很多实践。2018年10月1日正式开播了面向全国服务的4K超高清频道。按照其使命,这个频道是第一个4K超高清频道,也是试验基地,为后续4K频道制作节目提供了尝试。首播6小时,按照4K超高清的标准,5.1环绕声,完全4K的标准。2019年,总台继续深化4K超高清建设,在2月4日的央视春晚、在CCTV-4K频道中,进行4K实况直播,首次让观众看到4K版的春晚,5.1的环绕声,全程直播。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总台继续用4K对全国两会进行直播。大会场、大场景、大角度,对4K场景展现,与高清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
梅剑平说,超高清对广播电视来说,使行业重新唤起用户生命力,革命性的举措以及品质的提升,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能够更好地与新媒体融合,最主要的是让广电业更好地抓住用户。
梅剑平介绍了总台下一步的计划,“今年将继续扩展新的演播室,进行后期超高清制作,计划把能力逐步提升到30小时/天。到2020年以后全台建设更多的超高清转播车、后期制作系统及播出系统,准备把节目正常运行提升到6小时,满足全台各频道所用。同时2022年,北京冬奥会8K进行重点场景转播,在2021年在4K实践基础上,总台将开始8K超高清的技术实验。”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电视所周芸同与会者分享了广科院目前在超高清电视领域相关的工作。
周芸介绍说,近年来,随着超高清电视相关发展,广科院在超高清电视技术研究、标准制定、技术应用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在超高清技术研究方面,在超高清节目制作、编码、传输等各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同时,在总局科技司的指导下,制定超高清行业相关标准,成立超高清电视技术研究和应用实验室。
周芸说,当前总台等目前开播4K频道都采用HLG系统。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HDR、PQ混合情况。针对超高清视频制作的相关问题,周芸说,“我们目前开展超高清拍摄实践,也希望对超高清整个制作流程规范化、一致化,保证各个不同内容制作商拍摄制作的内容都能够采用统一标准,能够体现比较高质量的节目内容。”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产业规划所高级工程师刘晨鸣作了题为《全球超高清产业专利态势分析》的演讲。他通过专利维度,对超高清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做了分析。
刘晨鸣说,超高清化是广电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发展方向。“我们对产业进行分析,专利具有延续性、系统性,是对超高清电视发展进行科学调研的最佳信息源之一。”
通过对全球超高清电视产业专利态势分析。包括专利技术现状整体分析、目标区域分析、专利目标分析、专利研发团队分析,刘晨鸣介绍说,整体上看,中国超高清产业专利目前处于技术成长期。内容制作方面,国外申请人优势明显,音视频音节码方面,国内编码能力优势逐渐形成。信号传输方面,国内申请人数量相对有一些,但国外申请人具有明显优势。终端图像、申请人接口方面,国内申请人优势比较明显。专利布局更均衡,集中在广东、北京、上海。在这些专利占据优势的地域,也是实现超高清专利发展的地方。
针对前面提到的主要分析,刘晨鸣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把握视频编码、视频制作、图像处理引擎等方面优势,弥补终端接口、音频制作、立体音频采集等方面劣势,鼓励超高清产业链核心关键环节专利布局;二是重点强化知识产权的运用水平,提高自身起点,防范国外专利壁垒;三是提升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布局能力,助力企业积极抢占国内市场;四是跟踪超高清规范动态,支持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大视频战略规划总工程师陆薇作了题为《5G时代超高清视频应用探索与思考》的演讲。在她看来,5G发展势必促进视频进入下一代视频业务,下一代视频业务又会反过来促进5G建设和发展。她将5G时代视频业务变化归纳以下方面:一是全新业务形态。比如会有越来越多超高清,在此之上会出现全景内容,可能出现更多VR、AR的内容;二是内容呈现全视角,可以在世界杯进行多视角切换和选择;三是技术发展方面,5G作为传输应用,当用5G上屏时,带来IP化改造,这是视频产业的变革;四是MEC的发展,相信未来三五年内,MEC将更多用到视频中来,视频存储、分发等。另外,视频业务会越来越多被应用到行业中去,是否会产生B2B2C形态的运营模式,这是当前仍需探索的。
陆薇说,现在关于超高清直播,主要聚焦四方面:一是内容,二是运营,三是体验,四是标准。对运营商来说,包括广电,内容相对匮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要有足够多的超高清内容提供给用户。
华数传媒互动电视事业部副总监陈虹作了题为《生活因智能而简单》的演讲。陈虹说,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虽然4K整体内容相对较少,但整个直播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同时,这其中,也迎来了对超高清的机遇和挑战。
早在2016年8月,华数便发布了终端机顶盒,2017年推出VR(4K)试播频道,2018年5月推出4K超高清标准规范,同年6月,落地央视4K专区,包括2018年9月底落地央视超高清频道——这是华数发展4K超高清的历程。在陈虹看来,因为技术的演进,推动智能盒子的发展,同时,智能的硬件也为整个家庭端的生活带来了变革性的变化。原来可能在家庭中,大家对于电视端的诉求,仅仅是家庭娱乐产品的诉求。但接下来,除了娱乐产品外,会有更多向智能家居、智能家庭,甚至智慧城市等诉求。(张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