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拟人、动画、演绎齐上阵,纪录片这样趣解历史

来源:广电时评 发布时间:2022-05-16 17:49:44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新媒体语境下越来越多历史纪录片在表达中融入拟人、动画、演绎等视听手段,以“拥抱年轻人”的方式,用趣味阐释历史用深情凝望过去

作者:王梓晔

  历史人物在“直播间”展示自己的生活日常;文物“开口”做起了自我介绍;历史名场面借助情景演绎栩栩再现......

  既有大气的落脚,又有诙谐的点缀。近年来,《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大唐帝陵》《此画怎讲》等历史纪录片,革新阐释历史方式,在内容中融入拟人、动画、演绎等视听手段,在遵循历史真实基础上,用轻盈的表达化解历史的厚重感,在大小荧屏上获得更广域的传播。

  图片

  “阵容”轻巧,精心剪裁历史瞬间

  为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和当下观众“碎片化”观看习惯,一部分历史纪录片在体量上进行压缩,用精致的内容取得以小博大的效果。

  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微观历史秀》,以每集5分钟的轻体量,通过趣味横生的语言为人们展现出中国古代人的妆容方式、装束习惯、饮食习惯和出行方式,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古代娱乐生活。

  图片

  在片中,古人的行为方式与“时尚语言”都与现代相关联。例如,古代“时尚博主”也有诸多变美思路;古代美人也热衷美妆,先秦女子就在脸上抹铅当粉底,抹胭脂当腮红。片中将现代人们的潮流与古代相连接,让观众从现代的视角理解古人们的点滴生活。

  广为人所熟知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更是轻体量纪录片的代表。该纪录片以每集5分钟的体量,每季25集的微纪录片形式,对我国从原始石器时代到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文物进行拣选,并加以写实性策划与描写。

  

  “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句贴近生活的导语将观众与国宝联系在一起。在视听平台上,“已查收”的回复弹幕瞬间刷屏。这种互动方式拉近了国宝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也得到了积极回应。

  微纪录的形式避开了宏大叙事,一定程度上卸下了历史纪录片严肃的包袱,拥有了更加轻松活泼的样态。

  形式延展,将历史趣味呈现

  作为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核的历史纪录片,由于记录的对象常常较为严肃正统,因而相对有着略高的收视门槛。不过随着纪录片的边界不断延展,视听手段的不断丰富,这一“难题”已有新答案——许多历史纪录片在表达上作出积极尝试,用更为有趣的方式进行着历史阐释。

  在纪录片《微观历史秀》《戚继光》中,定格动画的呈现方式颇为新颖。这种逐帧拍摄然后连续放映的表现形式,赋予了历史人物更为生动活泼的形象,在尊重史实基础上,定格动画很好的突破了历史纪录片在还原时间和空间所遇到的物理限制,也勾画出更多历史故事中的细节。

  纪录片《大唐帝陵》则以数字动画形式讲述大唐帝王及陵墓之间的故事。数字动画的运用,让历史表达更为丰富。片中有着着对帝王将相和皇宫贵族人物的形象刻画,更有根据文学艺术再现的盛世景象。

  纪录片《中国》“复原”春秋到近代的文明演进,意象化表达探索书写历史的新路径。其情景再现与沉浸式体验成为观众深刻印象的一部分。

  如《中国》第二季第一集《惊变》,片子借由李杜二位诗人的生平演绎,直观呈现了安史之乱的震荡、三吏三别的苦痛、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乐观、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中国》以人物为中心,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让观众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与历史人物对话。

  纪录片《新鲜博物馆之进击的大秦》同样以情景再现的方式,重新演绎跨越时空的历史典故。小剧场的呈现方式不仅打破了纪录片的刻板,同时赋予秦代故事以新的活力。


  图片


  情景再现式的画面打破了历史纪录片既定模式,让观众在获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的同时,进入变幻莫测的历史风云中。

  而另一些历史纪录片,则在内容有史料支撑,人物故事有古籍记载的基础上,呈现出更强的趣味性和实验性。

  图片

  纪录片《历史那些事》融入脱口秀、侦探剧等多种形式,讲述16个历史人物的奇闻逸事,在片中,皇宫里会举行辩论比赛,而做得一手好菜的苏东坡还是个Rapper;在纪录片《此画怎讲》中,“文艺青年”果亲王向“直播间”粉丝亲切展示湘妃竹毛笔、玉如意、墨兰花等各种书房陈设,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在他的演绎下潮范十足;《古墓派 互动季:地下惊情》引入互动体验,突破了常规线性叙事方式;历史体验式纪录片《十三行》则在片中增加了实景体验环节......  

  历史不只有正襟危坐的姿态,通过这些历史纪录片,观众得以与片中人物一同乘坐时光机器,穿梭在悠长的中华文明中,并感受到,历史,可以这样有趣,且离我们并不遥远。